聽說公視要播出狄更斯的作品,在讀者們心中他最好的著作就是『孤星血淚』,恰好就是這部。這本偉大且充滿戲劇性著作在完成後未能即時普及,大概是因為這本書在狄更斯所寫的書之中最缺乏他本身的風格。比起很多狄更斯其他的書,這本書中古怪的角色很多變得更令人相信。
書中主角皮普皮普開始時是個可愛但天真善良的小孩子,但在故事後期發展為冷漠的人格。狄更斯吸引讀者注意皮普自幼年時命運的轉變(狄更斯在這方面可是公認的大師)到青少年時期為人頗為勢利以及令人討厭,直到他最後改過自新。儘管狄更斯可能不承認有如此缺點,但他便是一個皮普的原型。儘管他非常喜愛窮人並希望改善他們的處況,狄更斯仍感覺自己較他們優勝。他將早期和窮人的私人聯絡是可恥的,並渴望明確的疏遠他們,這正反映於皮普的故事之中。
像狄更斯大部份的小說一樣,他利用寫作作為揭露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缺憾的工具。狄更斯作為倫理學者,負面地描寫出有錢人家的但稱讚地位低下的角色,尤其是本小說中的喬伊和畢蒂。這個信息關係於這小說其中一個中心思想,即社會的階級分配以及其對個人身份的影響。看完小說所改編的影集,心中會反思為什麼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不懂得知足、感恩?總是向別人要求這個要求那個的,總是把自己說的多麼可憐多麼委屈,這些人往往都沒有想過世界上還存在著比他們更可憐更委屈更不幸得人,有些人一出生就患有疾病、有些人一生出來就註定是不被疼愛的、有些人則是出生沒多久就過世了,面對這些人難道你並不覺得自己所遭遇到的事只不過是雞毛蒜皮而已嗎?
不說出影集的結尾拍法,只說訴及書的結尾是與狄更斯其他小說的差異所在的另一方法。狄更斯本來給這書寫了一個悲慘的結局,但仍是能符合書的主題思想。狄更斯出色地這樣做,事實上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一般都鮮少這樣做的。在與他的朋友和小說家威爾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和愛德華·布林沃·利頓(Edward Bulwer-Lytton)談過後,他重新寫了一個更有希望的結局,後來所有的版本都是用這個結尾。很多評論家更看重第一個結局,認為更有道德價值,但第二個結局則公認由文體論的思想的觀點發展會比較好。兩個結局都是破格地與他的其他作品不同,並顯出了在作家的對作品結局的思想中矛盾和難以預料的心理狀態。
文學影集常因其過度使用文字而被批評,這可能與他的工資是每期支付有關(雖然經常誤解為依字數支付)。但這部卻值得你看。
播出時間: 1/13,1/14,1/15 週一至週三 晚間11點
留言列表